□黄晓露
廊桥是中华文明的瑰宝,它们“穿越历史的江河,顽强地搏击在风口浪尖,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建筑神话”,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。近日,广西师大出版社新鲜出炉的《廊桥笔记》,在我看来也是一个奇迹。
这样美丽的廊桥在中华大地上随处可见,也藏着很多动人的传奇。
“一花一世界,一座廊桥就是一个小小的烟火人间,也是一个阔大的精神世界。”一座座廊桥不仅是“造桥人”的“圆梦史”,更是“守桥人”的“筑梦史”,更是“追桥人”的“践梦史”。
“林姥姥”并非浙江松阳最有钱人,但却是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,一辈子节衣缩食,勤俭持家,艰苦度日,却将巨额财富捐赠给社会,多次出资铺路修桥。她把自己个人的不幸遭遇,全部化为对他人的祝福和大爱。浙江泰顺“守桥女神”钟蓝玉,一生守护廊桥,并把守桥的遗志传给儿子蓝振成,母子薪火相传地守桥。在福建寿宁,技艺精湛的主墨师傅郑惠福,自信勇敢地站在二十米的高空,与其他人一起合作,巧手建起35.7米长的杨梅桥。而他的儿子郑多金和郑多雄历经39年再圆造桥梦——飞龙桥。广西三江的程阳桥,也同样是子承父业,一代接着一代,他们矢志不渝,践行着“守桥”的承诺,踏实诚信的品格,经历时光流转,依然熠熠生辉。
我很难想象,他以瘦弱的身躯究竟藏着多么大的能量,风餐露宿,跋山涉水却又乐此不疲,无怨无悔;我更好奇,这个曾经在部队当兵的战士是如何成功转型写作,在文学创作这个战场,攻城略地,收获累累战果。
不同的地域,不同的时间。跨越千年,横亘南北,这些为了廊桥而付出艰辛劳动的人们经过时代风雨的洗礼,成为灵魂上的知己。他们都是追梦人,并且越追越有味道。除了物质追求以外,他们精神上的愉悦远远胜过一切物质的回报。我想,他们都是幸福的。
“凡富贵之子,慷慨得志之徒,其疾病而死,死而湮没不足道者,亦已众矣;况草野之无闻者欤?”而建桥人、守桥人、追桥人,包括未来越来越多的护桥人都会被时代所铭记,在时代浪潮的裹挟着必然会越来越多地涌现。鲁晓敏在后记中提到“廊桥会成为一场遗梦吗?”相信《廊桥笔记》必然在广大读者群掀起一股爱桥、护桥的热,我们共同祝福廊桥不再是遗梦。
鲁迅在《热风》里写道:“有一分热,发一分光,就令萤火一般,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,不必等候炬火。此后如竟没有炬火:我便是唯一的光。”读罢《廊桥笔记》,我似乎看到了一个为了理想不知疲倦,废寝忘食的人,一个如萤火般为廊桥呐喊的两鬓斑白却依然年轻的,戴着老花镜却笔耕不辍的“青年”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